读《黄帝阴符经》: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
图片
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。(《黄帝阴符经》)
生死互为根,生死也是一对阴阳。上一念灭,下一念生,方生方灭,方灭方生,念念相续,生生不已。在生生不已里,就有生死的周流,生死互为其根。
一碗水清空,才能盛放新的水,无中生有,有又还无,有无相生。我们玩易,就在于观阴爻于阳爻的变化,一直在变动息。
金刚经也讲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无住,不住于生,不住于死,故能生清净心。
向死而生,反而能更好地生。获得畅达,全然,也能坦然地面对死,因为没有遗憾,没有挂碍。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
生死互根,这是一个整全之观。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一天十二时辰,从黑暗之夜,到光明之昼,子夜一阳生,正午一阴生,天道如此,死生如此。
春生冬枯为“生者死之根”,枯根逢春萌发为“死者生之根”。此过程暗合天道运行——子夜阳气初生(死中蕴生),正午阴气始动(生中藏死),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正是生死流转的微缩模型。天地通过昼夜更替、四时轮转维系动态平衡,生死则是此规律在生命维度的投射。
生与死非孤立存在,而是“阴者阳之根,阳者阴之根”的互化关系。如人体“阴气聚阳则生,阳气耗尽则死”,生死本质是阴阳能量的转化节点。道家强调“物壮则老”,盛极必衰的法则要求世人知进守退,避免过度消耗先天元阴(如纵欲焦虑),以维系生命持久。
禅修者,就是了脱死生,观一念之死生,一世之死生。于死生之大事,参进去,爆破生命的无明之障。不执著生(不惧消亡),不沉溺死(不堕顽空),方生清净心。
生死之际,兴发出的是生命的鲜活,于此体道,明道。生死如环无端,唯通透其互根本质者,可于念念生灭间体证鲜活,于向死而行中抵达畅达。此即《阴符经》之教——以天道之眼观生死,以行者之足破无明,在“沉水入火”的尘世中,燃一盏不灭心灯,观照万象,观照死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三峡游攻略